2025年11月1日上午,南京市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主场活动在建邺区少年宫梦想剧场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南京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南京市建邺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南京市建邺区少年宫、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承办,以“关爱水生生物,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省农业农村厅、市农业农村局、建邺区人民政府、市委社会工作部、市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以及相关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志愿者、学生代表共百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南京是江苏拥有长江岸线最长、唯一跨江发展的特大型城市。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张屹局长在致辞指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农业农村厅的关心指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先后建成2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长期实施人工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资源状况恢复趋势持续向好,2024年度监测显示,长江南京段鱼类体重均值、资源丰度相比2020年前增长3倍多,保护区内长江江豚出现频次明显增加。去年3月,南京出现近年来首次大规模野生中华绒螯蟹洄游现象,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持续聚焦报道。江豚结对戏水、水鸟成群回归的江畔水乡景象已经成为生动的现实画卷。

绿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既是推动绿色发展、保障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实践。今年是全国第16个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关心下,南京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自然教育科普实践活动,全市构建形成了“四个一” 的科普实践体系,培育了一支科普讲师队,依托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水产科学研究所等科教资源,联合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举办科普讲师培训,培育了10余名全国自然教育师以及60多位专业科普讲师;打造了一批热门实践站,建成了江苏省首个社会化增殖放流站、南京市首个长江水生生物科普馆以及“长江微笑驿站”、梧桐语江边自然体验中心等一批自然教育科普地;编制了一批优质精品课,专门研发了《南京市水生生物保护自然教育课程》,探索创新了“自然保护地-科学研究-课程研发-教育推广”的新型科普模式,出版编印的《南京常见水生野生动物识别手册》《守护长江生命》等系列科普手册累计发放超过10万册;创设了一系列特色活动,依托“金陵志愿红”“小小惠农先锋”等平台,组织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进保护区、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等科普宣教活动,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志愿者、青少年学生关心长江生态、关爱水生野生动物,成为了守护长江“微笑”的青春力量。
在主场活动中正式发布了我省首套水生生物保护自然教育课程——《南京水生生物保护自然教育课程》,该套课程由南京市农业农村局指导,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统筹编写,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业指导,该套课程为儿童用书,每套6个章节,通过案例展示、插画图文、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地展示介绍长江概况、长江水生生物、水生生物的威胁、保护行动、长江渔文化等内容,让更多青少年了解长江大保护与十年禁渔的重要意义。活动现场还向南京市立贤小学和雨花台区实验小学进行了赠书仪式,今后该套课程将陆续提供给南京幼儿园及中小学校等教育机构,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为青少年生态教育提供全新视角和内容。
活动中,南京艺术学院的志愿者们带来的原创舞蹈《长江精灵》,以灵动的舞姿,再现了江豚跃江、乘风破浪的生动画面,让公众感受到长江生命的跃动与不息;南京市立贤小学师生表演原创情景剧《守护江豚微笑共享长江生命》,通过孩子的视角呼吁社会共同守护长江珍稀物种。来自科研、执法、教育及社会公益领域的志愿者代表共同发起“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倡议”,呼吁公众用实际行动守护长江的微笑,共建和谐家园,关爱水生生物,守护生命长江。
本次活动还包含多个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与文化传播、社会服务领域相融合的项目:南京大学王朝园教授介绍渔文化科普创作经验;导演沈俊苗推介国家重点项目、全国首部以长江江豚为主角的长江水生生物生态科普动画片《江豚先锋队》;南京市儿童医院陆世丰主任医师分享“江豚主题医院”心理疗愈项目,以跨界融合形式探索生态教育新路径。

关爱水生动物、共建和谐家园绝不是单打独斗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今年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还将举办科普讲座、展览展示、增殖放流、互动体验等形式多样、趣味丰富的系列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水生野生动物生存现状和保护意义,积极打造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南京样本”,让水更清、鱼更丰、生物多样性更旺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江画卷。

苏公网安备 320105020102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