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 | 无障碍阅读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浦口“院士大田”迎丰收
  文章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发布时间:2025-11-17 09:17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11月15日,浦口区兰花塘高标准农田内机械轰鸣,收割机在无垠的金色海洋中往复作业,奏响动人的“丰收进行曲”。 孙中元 摄

地铁S3号线穿江向北,行至桥林马骡圩站,城市繁景快速切换成田园风光。11月15日,浦口区桥林街道兰花塘高标准农田启动秋收工作,随着种粮大户邵立昌一声令下,数台收割机迅速投入作业,广袤田野上一派繁忙景象。

兰花塘高标准农田里,金色稻浪在微风中翻滚,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着头,裹挟着阳光的暖意。田间地头,收割机往来穿梭,切割、脱粒、清选等一气呵成,谷粒顺着输送管道源源不断涌入粮箱,粉碎后的稻秆落在田间。

作为全国首个“地铁水稻公园”,众多市民游客搭乘地铁直达园区,在田间步道漫步赏景。稻田北侧,呼啸而过的京沪高铁线更是带来“一瞬间的美”,“稻浪翻滚映高铁”的独特景致令人惊叹。

兰花塘高标准农田面积4248亩,是浦口区连片面积最大的一处高标准农田项目。2021年,浦口区投入4300多万元,将周遭散田、碎地聚合成片,实施沟、渠、路、桥、闸、泵站、土地等整治项目,把低产田、边角田、插花田打造成机械田、连片田、精管田。

“今天收割了600亩,亩产量预计在650公斤以上,其余田块未来几天也将陆续收割。”邵立昌站在田边,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他告诉记者,与普通稻田不同的是,他脚下的这片大田被称为“院士大田”,使用了沈其荣院士的哈茨木霉生物有机肥,并由张洪程院士进行田间指导,在“院士天团”的“加持”下,平均每亩节本增效约500元、增产10%。

据介绍,兰花塘高标准农田种子用的是省农科院及南农自主研发的“南粳46号”“宁香粳9号”,经由二氢卟吩铁进行处理后,不仅能实现出芽整齐,减少苗期病害发生,还能增产5%以上。肥料则选用沈其荣院士的哈茨木霉生物有机肥,能够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培育出肥沃、绿色、健康的土壤,节肥15%以上、节药20%以上。

“这是一片复垦地,过去既有农田,也有农房、道路,土壤肥力不均,所以在水稻栽培方面,我们邀请张洪程院士团队来进行指导。”邵立昌说,张洪程院士是田里的常客,每次来,他提得最多的就是“促平衡”,通过快速培肥平衡地力与精准定量栽培技术全程护航。此外,种植过程中还采用了机插缓混一次性施肥、一次性覆膜等技术。

在智慧管理方面,桥林街道引进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技术,空地协同感知分析土壤、作物、气象等生产要素变化,实现田块尺度精准生产管理;新型生态护坡和尾水净化生态塘消纳污染物,氮磷等农业面源污染减排30%以上;依托高效节水灌溉配套智能化控制系统,农田灌溉水量降低20%以上。

有了政府投入和科技助力,兰花塘从“边角料”蝶变“聚宝盆”,如今还有了“兰桥香韵”大米商标,形成集种植、收购、储存、加工、电商销售等于一体的全稻产业链,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