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 | 无障碍阅读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八卦洲上春耕忙
  文章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发布时间:2025-03-06 09:19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3月初,“江中丽岛”八卦洲已是一派盎然生机。沿着浦仪公路驱车而下,拐进一条两米宽的碎石小路,连片的白色大棚在阳光下闪着粼粼波光。只见大棚主人陈钢利落地跳下汽车驾驶座,黑色胶靴踩在松软的田埂上,“这是刚搭好的新棚,正赶上番茄移栽的好时候。”

陈钢掀开厚重的保温帘,温热湿润的空气裹挟着泥土芬芳扑面而来。大棚里,十几位农人正弯腰忙碌,67岁的张大爷便是其中之一。只见他蹲在田垄边,布满老茧的双手横握着一根35厘米长的木棍,手心手背灵活翻转,木棍便在地膜上戳出两个浑圆的洞眼。“间距都是固定的,得让苗子住得舒坦!”老人说话间,嫩绿的番茄苗已稳稳落入洞中,随后他覆土的动作熟练又迅速,如同在给婴儿轻轻掖被角。

在新闸村,这片土地正经历着奇妙的变化。农耕机新翻的棕褐泥土还带着金属的凛冽气息,经农人巧手起垄、覆膜,转眼间便化作了“样板房”,等待着一垄一垄番茄苗“入住”。“这是我特意从山东寿光引进的特色品种,绿色小番茄叫‘青口蜜’,甜度高、口感好;黄色品种叫‘黄金豆’,果香浓;最畅销的品种当数‘釜山88’,卖得特别好……”陈钢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过往的订单记录。

一旁,番茄苗的移栽现场就像一条精密运转的流水线。东头,三位农妇并排蹲踞,左手握苗,右手覆土,动作整齐得如同插秧;西侧,两位大叔推着独轮车往返补苗,车轮在田埂上压出深深浅浅的印痕;中央过道上,皮肤黝黑的技术员逐个检查滴灌阀门,拧开开关的瞬间,“哗哗”的水声在大棚中响起。

“如今种地讲究科学,这移栽也有不少门道。”陈钢弯腰捏起一把泥土,轻轻搓动,“一开始盖上的地膜能保墒抑草,水肥一体化系统比人工浇水节省三成水量。”相较于传统茄果类作物,小番茄亩均收益能高出约40%,而且病虫害少、管理省心,这让种植户们更有底气。此外,栖霞区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技术支持恰似一场及时雨,从大棚设计到种苗优选,每个关键节点都有专家上门指导。

“这不,新建的四个高标准连栋塑料温室大棚就是在栖霞区农业农村局帮助下申报的市级蔬菜园艺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外遮阳、内保温。”陈钢说,他的30亩番茄地,按照约2300株/亩的标准化种植,亩产量预计能达4000公斤/亩,结合团购订单与亲子采摘体验,其亩均纯利能稳稳超过6000元。

日头西斜时,最后一批番茄苗终于也住进了“标准间”。晚风轻轻掠过江堤,张大爷直起腰,捶打着后背,眯着眼望向远方的田垄说:“等5月番茄熟透,城里人带着娃娃来采摘,那才叫热闹呢!”他的后背洇出深色汗渍,在夕阳下泛着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