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龙池鲫鱼增殖放流活动在六合龙池湖畔举行,2.3万余尾龙池鲫鱼苗种“坐”着专车赶来,相继跳进龙池湖,“定居”这个祖先世世代代生活过的地方。“龙池湖是龙池鲫鱼的‘老家’,我们从去年开始开展增殖放流,提升湖中龙池鲫鱼原种数量,增强亲本纯度。”六合区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科负责人戴钰钰说。
龙池鲫鱼曾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是地地道道的六合“土特产”。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做好“土特产”文章。作为农业大区,六合素有南京“菜篮子”“米袋子”之称,龙池鲫鱼、大圣水芹、竹镇“露头青”萝卜等“土特产”琳琅满目。做好“土特产”文章,六合如何起笔?如何布局?连日来,记者辗转一探究竟。
竹镇镇拥有种植青萝卜的传统,其独特的“露头青”萝卜甘甜脆嫩,备受欢迎。重拾竹镇青萝卜这张“牌”,2017年,竹墩社区专门成立六合区冬日艳丽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竹镇镇牵线搭桥,竹墩社区“牵手”主要从事蔬菜作物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的南京农业大学柳李旺教授团队,对青萝卜进行提纯复壮。自2018年起,该团队每年12月都会走进竹墩社区青萝卜种植基地分类采收青萝卜,并将其移栽到科研基地进行繁育。历时6年,经过多轮繁育试验,正宗的竹镇青萝卜重现田间地头。
3月10日下午,在位于龙池街道的龙池鲫鱼核心示范养殖基地,南京龙鲫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邢志伟忙着把饵料放入自动投饵机中。邢志伟一边忙活,一边向记者介绍,好水养好鱼,提纯复壮后,龙池鲫鱼种苗就“落户”滁河边,每天“喝”着滁河水,“蓝藻杀手”白鲢担任“保洁员”、螺蛳化身“净水器”,“就这样,我们依然坚持10天左右换一遍水,夏秋时节甚至每隔3—4天就要换一次。”
现场,记者看到,龙池鲫鱼的饵料并非常见的粉末状。邢志伟告诉记者,为了让鱼儿健康成长,公司特意定制了“营养餐”,“饵料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而且是膨化颗粒,更有利于消化吸收。”
“吃”得好、“住”得好的还有大圣水芹。六合区大圣水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贡述春介绍,当地水芹栽培已有百年历史,自2016年起,种植户们便用有机肥代替化肥,“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水源土质加上严格的质量把控,造就了大圣水芹‘长、白、细、嫩、香、脆’的高品质,获有机食品认证,远销大湾区。”
“我们的萝卜干虽然是腌制而成,但‘盐值’很低,甚至可以当零食吃……”日前,在竹镇萝卜工坊,六合区冬日艳丽蔬菜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孙文莉和小伙伴们在镜头前卖力吆喝,引得线上网友纷纷“剁手”抢购。
“即使处在销售淡季,每天线上销售量依然有30—40单。”六合区冬日艳丽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武艳告诉记者,这个萝卜季,合作社销售额达200余万元,同比增长超20%。同时,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带动120户周边农户开展订单种植,并以高于市场价0.4元/公斤的价格统一收购,引领农户增收。
不止竹镇萝卜干卖得俏。借力盒马,龙池鲫鱼去年“游”进上海市民餐桌,当年销售额同比翻了一番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