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京市春茶陆续大规模开采,上万名外地采茶工人又像候鸟一样来到南京各个茶园。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南京市春茶全部依靠人工采摘,0.5公斤雨花干茶需要采摘约6万颗芽头,熟练采茶工要重复采摘动作上万次。因为采茶辛苦,现在采茶工大多为外地的“阿姨辈”村民。
平均年龄超50岁,最高月入上万元
3月19日上午8时,家住宿迁泗阳的石小琴搭上了开往南京溧水的大巴。她今年52岁,自19岁开始采茶,已有33年采茶经验。车上还有她的32位老乡,她们都是南京盛峰茶业有限公司请来的采茶工。
溧水到泗阳接近300公里,为何大老远跑来南京采茶?石小琴在老家务农,此时恰逢南京茶叶采摘季,趁着农闲时间来到南京采茶,可以获得一笔收入。石小琴所在的茶园采用计件方式核算工资,采2公斤鲜芽头可以获得近300元工资,一个月最多能收入上万元。
进入采茶季,越来越多的外地采茶工来到南京茶园,光是南京盛峰茶业有限公司的800亩茶园就有近200名外地采茶工。茶园负责人陈盛峰表示,采茶工大多数来自安徽、江苏、河南等地。采茶需要手巧,所以采茶工一般都是女性,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茶园里最大的已经70岁。为吸引采茶工,茶园包车接送、包食宿等,下雨天还发放保底工资。
记者在石小琴的宿舍院落里看到,十来名“采茶阿姨”正围坐在一起聊天,院落中的树上挂满了她们从老家带来的咸肉、香肠,小院里洋溢着温馨的氛围。
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市每年春茶采摘季,各个茶园有采茶工近3万名,其中外地采茶工占比接近一半。
与时间赛跑,约6万颗芽头才换来0.5公斤春茶
虽然收入可观,但采茶过程非常辛苦。据介绍,加工0.5公斤雨花干茶需要采摘近6万颗芽头,采茶工人们戴着头灯,从凌晨忙到日落是常态。
3月26日上午9时,江宁区江宁街道牌坊村黄龙岘茶文化村2600亩茶园碧绿如翠,离当地大规模采摘还有两天,远处小山坡上已有几名采茶工开始忙碌。
“明前茶”最为金贵,因此采茶需要和时间赛跑。熟练的采茶工讲究手眼并用,如同中医的“望闻问切”,手中快速采茶,同时眼观六路,寻找下一颗芽头。
据当地茶农周兴春介绍,黄龙岘的茶叶分“龙针”和“龙毫”两个品牌,加工“龙毫”需要采摘一芽一叶,即一颗芽头带一片叶子,0.5公斤需要约6万颗芽头,而“龙针”加工需要单芽头,0.5公斤需要近8万颗芽头。当地熟练的采茶工一天至少能采摘4万—5万颗芽头,这也意味着相同的采摘动作要重复4万—5万次。
江宁街道牌坊村党总支副书记饶涛介绍,黄龙岘当地近900余户村民家家种茶,每年春茶采摘高峰期,都会有上千名“采茶阿姨”开工,用勤劳的双手换来茶叶的清甜。
人工成本高昂,“机器换人”仍需等待
周兴春告诉记者,茶叶生产中成本最高的便是采茶人工,付给采茶工的费用约占茶叶种植总成本的50%。
面对高昂的人工成本,茶园是否可以使用机器采茶替代人工?对此,市农技推广站正高级农艺师李松介绍,目前南京中高档绿茶采茶均由人工完成,尚未有机器可以替代,“机器换人”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现在国内也有科研团队研制出了几款采茶机器人样机,但其作业效率、采摘质量等环节尚未成熟,其采出的鲜叶长度、大小等标准不统一,对于高端绿茶而言,现有机器人采摘的原料后续加工效率会大打折扣,因此目前南京仅有部分中低端茶叶采用机械采摘。
虽然困难重重,但机械化采茶是未来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李松表示,随着采茶工年龄日渐增加,且鲜有年轻采茶工加入,随着时间推移,未来采茶工可能会出现断档,导致采茶人工成本进一步提升,从而倒逼茶产业加快机械化采茶探索。
记者了解到,为破解采茶之苦,近年来国内各地也在加快采茶机器人的研发,由浙江理工大学农业机器人与装备创新团队研发的智能采茶机器人去年已经更新至第六代,其通过AI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算法,基本能够做到精准识别茶叶嫩芽并仿人进行采摘。此外,重庆市农科院茶研所联合重庆邮电大学今年成功研发山地采茶机器人,杭州部分企业也开始立项研发适配人机协作式采茶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