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入锅前都在盆里生长着。陈燕飞 摄
三伏天高温炙烤下,传统蔬菜生长缓慢、产量减少,“菜篮子”面临“鲜活”蔬菜供应短缺压力。而在滁州南谯区乌衣镇双庙村的“盆盆鲜”蔬菜种植基地,一排排钢架大棚里却绿意盎然。无土栽培的奶白菜、乌塌菜、小油菜等十多个品种鲜嫩欲滴。这些蔬菜每天通过专线直供南京,以技术优势破解“伏缺”困局,为南京市民送上“鲜活”力量。
1小时车程确保新鲜上桌
清晨5时,“盆盆鲜”基地已开始忙碌,工人将新鲜蔬菜一一装车。6时半,两辆专用货车准时出发,7时半抵达南京后,便马不停蹄地向预订蔬菜的酒店、餐馆配送,直至下午2时才返程。这样的节奏,每天都在南京与滁州之间上演。
“南京市场每天要送300盆左右,占我们总销量的三成。”该基地技术员郭瑞照介绍,这些蔬菜从大棚到南京酒店后厨时,下锅前根系仍在基质中生长,现摘现做,新鲜到能掐出水来。这种“从大棚到舌尖”的鲜活,正是“伏缺期”最紧缺的品质。传统蔬菜经采摘、运输后鲜度流失严重,而盆栽蔬菜以“持续生长”的特性,契合消费升级背景下对高品质食材的需求。
除南京外,马鞍山、芜湖、合肥等200公里范围内城市的高档酒店都是该基地的“老主顾”。8辆配送车组成的“鲜度接力队”,让滁州的新鲜蔬菜成为缓解蔬菜“伏缺期”供应压力的重要力量之一。
当日的蔬菜装完车将发往南京。陈燕飞 摄
无土栽培攻克“伏缺”难题
“天太热,传统地里的菜长势不好。”郭瑞照坦言,三伏天有着“伏缺”一说,气温高,蔬菜生长缓慢,导致供应减少。但在这里,椰糠基质取代了传统泥土,这种由椰壳制成的栽培基质保水保肥又透气,像“会呼吸的温床”,让蔬菜在高温下仍能稳健生长。
为应对高温天气,基地有一套精细的管理方案。例如大棚覆盖遮阳网降温,早晚时段精准喷水保湿,中午高温时严格控水防烂根。同时,根据季节动态调整管理策略,搭配专家的线上技术指导,让每一盆蔬菜都能在“伏缺期”保持旺盛生机。
“从根部到叶片,水分和温度都控制得刚刚好,光从根部吸水不够,早晚补水才能跟上蔬菜生长需要的消耗。”郭瑞照说,这套技术让基地在炎热的天气下依然能稳定供应八九百盆新鲜蔬菜,远超传统种植产能。
从38盆到900盆的升级
郭瑞照告诉记者,7年前他还做传统蔬菜种植,转型盆栽蔬菜初期并不顺利。一盆品相好的奶白菜大概1公斤重,酒店采购价在24元左右,比普通散装菜贵了几倍。刚开始,一天仅能卖出38盆。如今,凭借“新鲜”的竞争力,旺季一天能卖900多盆。此外,蔬菜的种植盆与基质土均可回收循环利用,基质土可循环使用4至5次,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卖的就是新鲜,下锅前还在长,这是传统蔬菜比不了的。”基地相关负责人说,基地已从最初的40亩扩展到如今的113亩,目前已投入使用10个大棚,还有7个棚待启用。全部投入使用后,产能还将上升。前不久,该基地利用国家项目资金新建了育苗中心,将大幅提升供应稳定性。“不仅自己走上高效农业路,今后还要发挥我们的技术优势,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特色蔬菜种植。”郭瑞照说。
“南谯区全年蔬菜种植面积约3.5万亩,种植品种有20多种,约30%的产量销往南京、合肥等周边城市。”南谯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盆栽新鲜蔬菜的成功,正是抓住了技术优势、市场缺口和消费升级的“鲜”机。在“伏缺”这个传统农业的短板期,无土栽培蔬菜以技术破局,探索了一条对接都市需求、实现产业增值的高效农业新路径。